国故发新枝:中国青年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编辑:admin 日期:2019-05-05 23:09:13 / 人气:

“五四青年节·唐乐舞”演出在北京传奇小剧场举行。声调高亢的筚篥,婉转动人的琵琶,铿锵有力的羯鼓,配以翩若惊鸿的舞姿,复原唐代乐舞的魅力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30岁的徐戈是这场演出的组织者,也是唐代礼乐复原组的创始人。他说,在传承过程中,许多传统乐谱、乐器已经失传或变得边缘化。“我想寻回传统音乐所遗失的这些宝贵的东西。”
唐代礼乐复原者徐戈在演奏筚篥。受访者供图
由此,徐戈在2010年开始接触古乐器,2014年组建团队,正式开始了唐乐复原之路。最初,他们耗时一年才复原出了古曲《青海波》。他说,古乐谱并无明确符号,都是文字描述,所以要不断试错,一段旋律甚至一个音符都可能耗费很长时间。
长期摸索使他们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并逐渐得到业内认可。2016年,团队获邀参加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与东亚古谱学研讨会”,在会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并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切磋。“将中国古乐展现在国际学者面前时,我们感到深深的自豪。”徐戈说。
和徐戈相比,100年前的中国青年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破除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束缚。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以及西方现代文化和学术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道德层面、价值信仰方面以及政治秩序方面的危机。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运动,突破了保守的传统主义,将传统里富有生命力的、活跃的、符合现代意义的东西发掘出来。
10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革新的步履从未停息。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重要方针之一。中国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中国装束复原工作室创始人刘帅在进行服饰复原工作。受访者供图
“80后”青年刘帅从2003年就开始做古代服饰的研究,并于2007年创建了中国装束复原工作室。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既植根于民族传统之中,也浸润在现实生活里。”刘帅说,“传统服装恰好能将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年轻人追求艺术化、仪式感生活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古代服饰艺术是一种“穿在身上的历史”,希望通过自己的复原,让其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为更多人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魏晋襦裙的复原经历令他至今难忘。壁画上的魏晋襦裙裙边总是像花瓣一样呈圆形均匀地铺在地上,但是现实中的衣服却做不到这样。起初他以为壁画只是一种美术表现,后来通过文物文献的对照发现,古人会将硬纱打褶后镶在裙边上。
按照这个方法做出衣服之后,果然形成了花瓣式裙边的效果。“成功做出来的一刻,那种喜悦无法用语言形容,也让我对古代艺匠的智慧感到由衷敬佩。”刘帅说。
中国装束复原秀。受访者供图
“穿”越唐朝历史影像秀、中国装束复原秀、《大唐繁影》舞台剧……刘帅的团队将复原后的古代服饰与现代科技营造的声光电效果融合,在舞台上立体还原彼时风华。观众们无不啧啧称赞,连外国设计师、模特也惊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精美与优雅。
“新时代,全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文化界、教育界也有很好的导向。”刘帅说。
近年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记住乡愁》,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都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也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先人好的东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林光华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智慧与境界。“今天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五四精神不矛盾,是爱国的、进步的、民主的,也不违背科学的。”
国际关系学院民艺社成员参与京剧演出。受访者供图
国际关系学院大三学生刘晓昊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因为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着“老年人生活”,经常接触京剧演出,听得多了自己也会唱上几句,“偶尔走上几步台步,还算有模有样”。
“优秀传统文化接触越深,越会肃然起敬,越会感慨先人的智慧,越会对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刘晓昊说。2018年,他组建了国际关系学院民艺社,与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们交流探讨,定期组织“戏友”观看演出。
如今,中国正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在河北,遵化市石人沟小学的学生学习安塞腰鼓,感受其独特魅力;在江西,临川一中承担了抚州市临川区采茶戏文化传承项目,戏曲社在海内外屡屡获奖……
林光华表示,从自己接触的学生来看,当代青年确实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有兴趣,选修人数越来越多。文化传承与文化变革应相辅相成,当年青年也正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