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钱理群教授为什么自称没文化?

编辑:admin 日期:2021-08-10 17:44:19 / 人气:

82岁的钱理群教授最近接受昔日学生许知远采访,在《十三邀》出镜,印象最深的是钱教授自称:没文化的学者,没趣味的文人。根本问题就是知识结构上的问题,一是完全不懂外文,对西方理论不熟悉,根本没办法来跟世界接轨。二是对中国的古代文化不熟悉,虽然研究鲁迅研究周作人,但是进入不了他们的世界,因为他们的文人趣味是很浓的。离开文人趣味根本没法理解他们两个人。
钱理群说,中国的现当代没有大师。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条件应该成为大师,但成不了,不是不努力,是历史的局限造成的,这是他内心很大的苦闷,甚至很大的隐痛。也是人生的缺陷。
退休近20年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头衔众多,他曾是北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十大老师之一,学术圈内外著名的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20世纪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尤其是关于教育的问题敢言又能一针见血,在2008年就北大110周年校庆时直言:“我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教授不仅是学术圈内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学者,而且在社会上关于教育的问题频频发声,也是出了圈儿的在社会和民间广受欢迎的教授。
但是教授面对自己的两个短板却无可奈何。
按谢泳老师判断一个人的学识首先要看他的家世和教育,不妨依葫芦画瓢来看一下钱教授的家世和教育。
钱理群教授的父母按说都很洋派,父亲钱天鹤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农学院,胡适的同学。按现在的说法是著名的藤校精英。他的母亲是著名的维新派人士项兰生的长女,外祖父项兰生办学堂、办报纸、修公路,开时代风气之先,以后做了大清银行的秘书官。母亲项浩为项兰生的长女, 从小受西式教育,项兰生请英语老师教她英文。
按说钱理群的父亲为留美学生,母亲从小请的英语老师家教。但钱理群教授所受的教育中缺了外语这一块,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代人面临的教育缺陷。
无独有偶,北大现代文学的另一位教授乐黛云比钱理群教授大八岁,两人都是北大中文系出身,同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两个人也都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乐黛云教授还多了比较文学研究。乐教授英语听说读写都没问题,俄语还可阅读,但在她公公汤用彤眼里还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乐黛云回忆说:“有一次他公公提到《诗经》中的一句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我没有读过,也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很惊讶,连说,你《诗经》都没通读过一遍吗?连《诗经》中这两句常被引用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生吗?我惭愧万分,只好说我们上大学时,成天搞运动;而且我是搞现代文学的,老师没教过这个课。” 乐教授后来回忆说“这件事令我感到非常耻辱,从此我就很发奋,开始背诵《诗经》。”
有必要介绍一下汤用彤,他曾经在美国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研究的主业为“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还有“欧洲大陆哲学”。能够统观中、印、欧三大文化系统的学者不用说在当时少有,现在更加罕见。《诗经》对他来说是最基础的底蕴,北大中文系毕业学生没有通读过一遍《诗经》在他眼里当然是骇然的事情了。
乐黛云和钱理群都曾在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著作等身,名满天下,但是钱教授因为不懂英文和古文,自称没文化;懂英文的乐黛云可以搞比较文学,但当初因为没有读过《诗经》,在老辈学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
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可以反向推导一下,大约可以知道有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
钱理群教授在《十三邀》的采访中说到自己,不做导师,不给人指路,只是不断地提出各种思考,让年轻人去想问题。
看完这期采访觉得最该想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自己怎么样才能变得有文化?不管将来会不会有文化,现在先赶紧把拉下的外文和古文补起来要紧。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