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小伙与中国文化的情结

编辑:admin 日期:2019-04-20 14:34:18 / 人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中的‘千里’不是指数字‘一千里’,而是指‘很远的路’,中国古人用‘千’表示‘数量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很远的路程,要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这是一位痴迷于中国文化研究,美国人戴岭对《道德经》的理解。
戴岭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计算机专业,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毕业时,他的西方哲学史老师送给他一本英译版《道德经》。那时候,他对于汉字知之甚少,表达的意思也不理解,但是在这些内涵深邃的文字背后,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看懂《道德经》,戴岭开始学习汉语。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看懂一本书先要看懂书中的每个字、每句话。“学习汉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开始的时候很苦恼。”戴岭摇摇头说,“汉语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或几种解释,每一个词的组合都是固定搭配不能替换;另外汉语的发音太难了,拼音就有四种声调,学起来很‘痛苦’”。但是,出于对《道德经》内容的好奇和学习汉语的渴望,他还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坚持每天学习中文。图为2019年1月25日,戴岭在北京介绍他对《道德经》的理解,这也是他在中国学习汉语言,研究《道德经》的第16个年头。(光明网记者潘迪摄/光明图片)
上大学时,戴岭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计算机公司上班。每日工作就是坐在计算机旁“敲键盘”,过着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几年后,在一次聚会上,他的一位同事感慨“时间过得真快。我怎么就40岁了”,这句话刺激到了“生活安逸”的戴岭。“我同事过的并不开心,因为他把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到了这份工作上。而我也在这里工作了两年。这是我要的生活嘛?”戴岭思考着生活的方向并回想每日的行程安排“工作、回家、学中文……等等,中文!我爱《道德经》,我想学好中文,我想了解中国文化,我想了解中国”。在决定未来的人生方向后,戴岭辞掉了原本不错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踏上汉语言的求学之路。图为2018年4月17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小珠山,戴岭与房东朋友聊天。(俞方平摄/光明图片)
来到中国,戴岭首先要解决生活收入问题。像其他外国人初到中国一样,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戴岭顺利找到了外教工作,加上在美国学过中文的基础,中英文教学对他来说得心应手。随着工作问题的解决,接下来就是中文学习和《道德经》的研究。图为2012年,戴岭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给孩子们上外语课。(戴岭供图)
在中国学习汉语和在美国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环境。“在美国,并不是满街的人都会讲中文,但中国是”戴岭说。日常生活中,他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就向周围人请教;在听别人聊天的过程中,有不懂、不理解的,他就追问其中的“奥秘”。在中国生活短短几年,戴岭的中文有了突飞猛进。然而,这位美国小伙并不满足于此。他说“中国人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就要多出去走走。于是工作之余,他常常背上行囊出门旅行。图为2018年7月24日,戴岭在山东曲阜向孔子第76代后裔孔令绍请教中国文化。(戴岭供图)
“在中国,我去过的地方很多。不仅去过辽宁,还去过兰州;不仅感受过东北的寒冷,还吃过大西北的特色拉面;印象最深的是上海,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大都市,这些年去了差不多三十次了……”戴岭“得意”地向周围朋友介绍自己的旅行足迹。图为2019年1月22日,戴岭在山东曲阜孔庙拜访孔子第76代后裔孔令绍。(戴岭供图)
为了深入研究《道德经》,十六年里,戴岭的足迹遍布中国多个城市和地区,正因为如此“近距离”的学习中国文化,戴岭渐渐发觉当初老师给他的英译《道德经》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合适”,因为对内容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文化背景,只有了解历史、文化、汉语结构等知识后才能真正去体会书中的“奥秘”,而在这之前没有人去介绍。于是,戴岭有了尝试翻译《道德经》的念头。图为2018年12月24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录音室,戴岭与朋友在庆祝录音《道德经》乐章的成功。平日,戴岭喜爱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音乐相结合。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