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四新”正在成为四川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

编辑:admin 日期:2018-12-04 09:01:34 / 人气:


 省文联发布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文联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引导新文艺群体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11月底,由省文联牵头,耗时一年调查、编写的《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以下简称《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正式出版。这套4册、约100万字的调研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四川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这个群体规模大、门类多、特色靓、后劲足、发展猛,他们正在成为文艺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

  >>>新业态

  艺术门类之丰远超传统划分

  文艺“四新”新在何处?他们在新时期中究竟有何社会功能和文化作为?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全新眼光来看待文艺“四新”?省文联主席郑晓幸表示,仅文艺“四新”的门类之丰,就已经远超想象。

  《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显示,文艺“四新”以创新创意为驱动,形成了文博艺术、演艺服务、艺术培训、创意设计等一大批新型文艺形态和类型。它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自觉突破传统文艺组织的类型壁垒,各种艺术方式自由整合、迅猛发展。

  文艺“四新”中的文博艺术、艺术康养、演艺服务、艺术培训、创意设计、影视传播、书院画院等类别,都有别于传统文艺组织按戏剧、音乐、美术等13个协会的设置。如果说传统的划分体现了人们对文艺类型的一般理解,同时也规定了传统文艺组织的运作框架,那么新的文艺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传统艺术种类的划分。调查发现,除了新的艺术门类,过去在体制内比较边缘的文艺样式也迅速发展。像沙画、叶雕、漫画、童绘以及民间非遗等,越来越多地得到文艺界和社会的认可。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传统文艺类型内部和之间进行体裁、风格的融合、扩展和创造性转化,各种表现方式不拘一格自由融汇、组合。比如将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融入应用到制造、农业、旅游、教育等交互产业发展之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文艺形态。

  让人眼前一亮的案例不胜枚举——

  成都红星路35号文创产业园内,漫画星空社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漫画师。他们着力打造大型原创故事漫画,并与腾讯公司开展项目合作,该社创作的部分漫画作品已被改编成电影。成都另一家从事漫画创作的文化企业——泼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则注重在创作流程中引入3D建模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尝试改变漫画创作领域传统的生产模式,作品也受到了广泛欢迎。

  四川蓝光集团旗下的商业旅游项目“峨眉院子”,其实景剧的创意策划与很多风景旅游点的实景剧演出模式不同,改变定点演出的套路,突破了传统表演的行业界限,强化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既破解了商业古镇“千镇一面”的尴尬,又体现了峨眉山、乐山的本土文化特色。

  >>>新运作

  文化渗透力整合力影响力不断彰显

  文艺“四新”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

  省文联党组书记平志英带队参与了调研。她介绍,文艺“四新”的媒体形式、活动平台呈现科技化和网络化的特点。调查显示,成都一家致力于推广和销售传统手工艺品的小公司,虽然只有5名固定员工,却借助网络平台,在很短时间内就聚焦了不同地区1000多名手艺匠人,打造了一个手艺人的生态圈。位于四川蒲江县的明月国际陶艺村以陶文化为主题,以明月国际陶艺手工产业文创园区为核心,打造集陶艺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运动、禅修养生、田园度假于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通过博物馆、体验工坊、工作室、民宿、剧场等41个文创项目拉动乡村旅游,带动24户村民创业,促进了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乡村滋养文创、文创反哺乡村的创新模式。

  文艺“四新”没有财政拨款,也促进了他们运行机制的多样与灵活。彭州的“猪圈咖啡”,采用众筹和众包相结合的文创思路来投入和运营。先通过众筹筹集资金及人力将闲置的猪圈圈舍改建成乡村咖啡厅,在此基础上通过众包实现低成本运营、团队优化和功能整合,众包具体是以“工作室群落”的方式来实现的。目前已有110余名“圈友”参与场内外创业项目投资、投智,筹集建设资金超过100万元,文创项目投资意向超过2000万元。成都摄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开办摄影培训、利用品牌为企事业单位定制摄影项目以及参与政府文化项目采购等方式,同样运营得有声有色。

  文艺“四新”勃发的生命力,还体现在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和精准性,以及产业、事业发展的融合上。传统的文艺组织,具有服务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职能,但长期以来开放性程度较低,也滋生了一些弊端。但文艺“四新”则有所不同,他们的社会开放程度高,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服务面广,既有促进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又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公益功能。由于贴近市场和社会,注重消费对象的分众性、小众化、个性化,文艺“四新”在运作理念和实践上往往更加灵活和实际。

  泸县的“农民演艺网”,成为文艺“四新”产业发展和文化惠民的典型案例。这个县,在十几年前催生了大批农民演艺队伍。2009年,泸县整合全县86支农民演艺团队,率先成立农村演艺中心——四川龙城文艺演出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起农村演艺全覆盖工作网络——泸县农民演艺网。截至目前,演艺网年收入达到2.5亿元,惠及群众2000多万人次。如今,泸县农民演艺网继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后,也是泸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名片”。

  >>>新“法宝”

  资源利用和人才整合更特色更专业

  在市场的打拼中,文艺“四新”争取竞争优势的“法宝”还在于资源利用和人才整合的特色性及专业化上。《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显示,许多文艺“四新”正是依赖这两大“法宝”,使各种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文艺“四新”的特色性往往与他们对地方文博资源、非遗资源、艺术资源、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分不开。四川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博资源、非遗资源尤其丰厚。文艺“四新”的从业者们以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为己任,挖掘地方资源的宝藏,提炼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参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并做到了长期坚守,孜孜以求。同时,他们善于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把地域的特色性与人才的专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纷纷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馆,如今收藏文物80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121件,这样的博物馆数量和藏量在国内也很少见。它的发展,离不开馆主樊建川10余年来的坚持与坚守。而长期从事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发掘,培养了众多民族歌手和组合的四川知名音乐人陈川以及凭借作品《枯瘦之美》在雕塑界独树一帜的雕塑家李先海,也都是各自领域的行业翘楚。

  而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背景下,文艺“四新”们还积极展开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呈现出主动性、常态化。并且他们在对外交流、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据统计,四川省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新文艺组织业务活动遍及全国和海外,约0.3%在国外开展业务活动,2016年有13.5%的新文艺群体参与出境交流、展演。成都的浓园国际艺术村与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艺术机构形成互动,常年举办国际性的艺术展览、学术讲座、文化沙龙,还留出固定工作室给国外艺术家,为他们配备随行翻译,免费提供颜料画具。域上和美艺术馆除了举办交流展览外,还曾帮助国内艺术家在美国建立艺术营区,为青年艺术家对外交流搭建平台。自贡的二酉堂工作室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工作室,主要从事版画和印章雕刻领域的创作和产品销售。这个工作室的版画艺术家十分注重与欧洲尤其是东欧的艺术家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他们积极借鉴欧洲版画元素,探索出一条融合中西、别开生面的艺术创新之路。

  当前,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文艺发展空间急剧变化,文艺创作的传播发生嬗变。新的文艺现象与传统文艺格局明显不同,新的文艺组织和群体迅猛发展,新的文艺聚落不断出现,他们以市场认可和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融兴趣爱好与文艺活动于一体,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省文联耗时一年

  推出百万字调研报告

  2017年中,四川省文联文艺“四新”大调查正式展开。这次调查从规模上而言,在全国尚属首次。

  2016年召开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强调文联作协要深化改革,“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把文艺战线的力量发动起来,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作能量激发出来,推动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对文联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文联要全面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基本职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引导力、公信力。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文艺“四新”调查,其目的就是激活四川潜在的文化能量,把他们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组织起来,引导他们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为切实推进调查工作,省文联专门成立了由文联主席率队、党组成员全员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由省直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和新文艺组织代表组成的专家咨询指导小组,文联创作理论研究室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具体调研工作。从2017年6月启动后,调研范围覆盖全省21个市州及成都市20个区市县,设计问卷4套,收回有效问卷3100多份;召开座谈会近40场,个别访谈400余人。通过此次全面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四新”组织现有总量,在完成调研数据报告基础上,调研组组织专家多次论证,针对调研呈现的“四新”组织特点特征、优势短板,提出了系列有针对性推动“四新”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意见专题报告,并将报告形成百万字的4册丛书《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为中国文联和省委、省政府加强文艺工作,推进省文联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文艺“四新”

  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介绍,此次调研的对象分为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4类。他们与传统文艺群体的区别在于不依赖财政拨款,不占用行政事业编制。

  新文艺组织,是指在民政或工商部门注册的以民办非营利文化社团、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形式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和服务的组织。

  新文艺群体,是以签约文艺家、独立制片人、音乐制作人、独立演员、文创艺术设计者、非遗传承人等身份示人,并通过举办文艺沙龙、读书会、国学班、传习所、茶艺社、琴画苑等形式聚集起来的一种文艺群体。他们既志同道合,又具有独立个性,形成了开放的文艺创作态势,展示出别样的创作样式及活力。

  新文艺聚落,是指具有集聚性、交融性、园区性、产业性的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及文化艺术活动的实体空间组织,它们规模更大,资本运作能力更强,更多地表现为“文艺+互联网”“文艺+科技”“文艺+信息”“文艺+传媒”“文艺+旅游”“文艺+体育”“文艺+非遗”等由文艺衍生出的新业态。

  新文艺个体工作者,则主要指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较丰富的文艺创作成果的个人,包括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自由策展人、自由美术工作者等。

  支持文艺“四新”发展

  激活四川文化能量

  尽管文艺“四新”发展迅猛,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对此,《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认为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看待文艺“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对相关问题加以解决。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工作”。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应加强针对新文艺群体的顶层设计,切实把新文艺群体团结起来,努力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比如当前,迫切需要围绕新文艺群体存在的资金短缺、场地欠缺等问题,为他们提供关爱、服务和帮助,多为他们在采风采访、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条件,尤其在人才培养、职称评审方面,对他们进行同等对待,充分调动起新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此次省文联集合力量,大规模对新文艺组织和群体进行调研,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激活四川潜在的文化能量,整合优势资源,让他们成为四川文艺繁荣兴盛的生力军,以及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据介绍,《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提出了促进文艺“四新”健康发展的30条建议,涉及加强创作生产导向引领、加强文艺职业道德自律等多个方面。 (沈文莲)
责任编辑:李莎莎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