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革命到文化自觉

编辑:admin 日期:2018-12-23 09:22:02 / 人气:

将诗词朗诵、舞台表演与艺术作品、多媒体影像相结合,把开幕式演绎成一件全新的作品,让每一位到场的嘉宾和观众都由衷欣赏、赞叹……这就是近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雕塑分馆举办的“剑斩风浪——吴雅琳从艺、从教40周年文献、作品展暨学术活动”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拓宽传统勇求突破
  本次展览的策划人是著名评论家皮道坚,开幕式的总导演则是展览的主角、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的吴雅琳。恰如皮道坚所说的:“从西方写实的雕塑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雕塑、民间雕塑的艺术手法的融汇,到将多媒体与雕塑艺术相结合,体现了吴雅琳拓宽和变革传统雕塑艺术语言的实验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令她创作出许多与时代生活同步、有着强烈文脉诉求的经典,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雕塑近四十年来,由形式革命经本土化的探索到文化关注的历史式轨迹。”
  吴雅琳的父亲曾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毕业生。吴雅琳十岁那年回到饶平高堂老家,酷爱艺术的少年吴雅琳在生产劳动之余,将为左邻右舍画肖像和写诗作为消遣,直至1978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段积余、蔡克振和雕塑系系主任潘鹤的努力下,高考成绩优异的吴雅琳才如愿以偿拿到了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通行证。此后,审美触觉敏感的吴雅琳,连续完成了三幅女人体素描,在人物塑造上充满生命力与造型感,在表现上追求含蓄与诗性。由于在当时表现极为出色,其中两幅被选送到中国美术馆参加高等美术院校全国巡展,《背面女人体》更是被全国各报刊无数次地发表和刊登。甚至吴冠中在《中国美术报》上发表的《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文章中,唯一配图选用的也是吴雅琳的《背面女人体》。
  正是有着过硬的专业能力,1982年吴雅琳留校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并于1985年被调入广州美术学院师范系任素描教师。当时,吴雅琳就在《装饰总汇》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公共艺术的鉴赏文章《国外雕林漫步》,将日本箱根雕塑和摩尔等公共空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向社会进行推介。从中可以看到吴雅琳已开始明确自己的学术态度,有关“新材料、新形式、新观念”的观念日渐影响着她以后的教学和艺术创作。
  1994年,吴雅琳在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结业之时,开始担任广美雕塑系环境雕塑教研室负责人。此时,她的作品《一韵知秋》《海上生明月》《沐浴山泉》等,无不在雕塑语言上进行着突破,又洋溢着浪漫的诗意。
  “西”入“东”出科技辅助
  1997年,吴雅琳随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考察团出访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从中国流失出去的造像等藏品引发了她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驱使下,吴雅琳开始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希望能以自身的文化自觉,传播与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周围更多人学习这种文化自信。2007年,吴雅琳在雕塑系主创中国传统雕塑系列课程,一改过去在教学上唯西方引进的造型教学体系为核心的单一状况,使学生重新认识中国传统雕塑的价值定位。此后,吴雅琳以《东方取经》的命题在国内外作多场专题演讲。
  1999年至2005年间,吴雅琳作为广州美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雕塑系副主任,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发掘了科技发展与艺术的内在关系,果断地为学生们引进先进的数字技术。自此,吴雅琳在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数码雕塑技术、诗词上三驾并驱,创作出《剑斩风浪》《新安仔屏》到《养生四相》《十二地支》等作品,进入到一种具有东方神韵和语境的创作活动中,展现了真正东方审美价值的文化取向。恰如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陈云岗所言的“坚持‘西’入,独立‘东’出”;又如著名评论家王林所道的:“说到雅琳的艺术倾向,当以诗意、诗性、诗化析之……”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