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圆桌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增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编辑:admin 日期:2023-03-06 11:44:47 / 人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期“文化圆桌”特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进行探讨交流。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期“文化圆桌”特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进行探讨交流。
嘉 宾:
许 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周庆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郝 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李 梅(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郭人旗(中国文化报记者)
(本版统筹整理:郭人旗)
党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一表述变化有何深意?
○许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自信自立自强,是报告反复提到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要点,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新境界的核心内涵。人言曰“信”,说的话要真实可信,要朴实动人。言必信,行必果。“立”,甲骨文即是一个人站在地上。这是一个站立的、独立的人。“强”,则是弓有力,健也。如是,自信、自立、自强,形成一个信念的整体。这个关于文化的递进的表述整体,就成了一种信念:我们要坚定信仰,坚定信心。信仰和信心将使人能立,将使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国家能够拥有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化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既是自信自立的基本法则,又是不断走向文化自强的方法核心。
○周庆富:文化自信基于底蕴。基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基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伟大革命斗争实践形成的革命文化,基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形成的先进文化。文化自强基于底气。基于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指引,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迸发的强大创新创造活力。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可以说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清晰路径,吹响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发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员令。
○郝戎:在“自信”的基础之上强调“自强”,一方面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强”两个字准确地提炼出了华夏的民族文化形象。《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亦是深深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使文艺创作能够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价值,显示中国力量。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表述的细微变化,也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我们党对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用艺术创作展现 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如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
○周庆富: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红色文化也是如此,有人说一部《白毛女》唱出了新中国,它之所以能迸发出震撼人心、摧枯拉朽的精神力量,就在于它是那个火热时代的产物,直击人们心灵深处的是真、善、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激发了人们豪迈的革命热情。我们今天弘扬革命文化,更要注意发掘其精神特质,反映时代之需、时代之变,避免口号式、脸谱化。
○郝戎:中央戏剧学院作为延安鲁艺的继承者之一,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和心得。我们始终秉承“继承鲁艺传统,弘扬延安精神,培根铸魂育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红色基因,用艺术创作展现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回顾历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延安的老百姓对鲁艺艺术家们的演出并不是很满意的。一方面群众对演出的内容不了解、看不懂,另一方面鲁艺的艺术家大多是来自大城市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对延安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并不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毛泽东同志亲自来到鲁艺,给全校学生讲关于文艺的最新指示。他说在鲁艺学了3年,也不算毕业,因为这只是从小鲁艺毕业了,而没有在大鲁艺毕业,人民群众还不承认。什么是大鲁艺?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的生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艺的艺术家们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迎来了创作上的丰收期。艺术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按照艺术的规律去创作,才有了鲁艺演出队到哪儿,哪儿就万人空巷的文艺盛况,这种实事求是、深入生活、严谨认真的创作作风至今仍值得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借鉴和学习。
○李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于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我们将红色历史革命题材作为精品剧目创作的重点选题,用陕西戏曲讲好红色故事。另一方面,在准确解读红色文化、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增强体验感和参与感,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旅游中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品项目。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您认为,要真正做到和做好这一点,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力?
○许江:毛泽东同志将社会主义文化定位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围绕“文艺为人民”“文艺如何为人民”的问题,奠定人民美学的基本取向。习近平总书记从这里接续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源,强调时代生活的沃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头顶人类优秀文明的浩瀚之天,脚踏人民生活的澎湃之地,对文化和文艺创作的精神力量提出殷殷期望。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文心雕龙·指瑕》中的“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在这里,字即语言,义即思想内涵,意思是:做文章的道理,只有语言与思想内涵两个方面。在《文心雕龙》的本文中,这两句的后面还跟着两句: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训”与“理”两个字都是深扎打磨、反复淬炼的意思。语言要打磨才能顺正,思想内涵要淬炼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今天,我们无论是深研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还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都要持之以恒,从语言与思想内涵两个方面下功夫,啐啄同机,同心发力,才能创作出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
○周庆富: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绝不是到下面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实现的,至于“走马观花”甚至“跑马观花”更要不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立足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比如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科教兴国、文化强国等重大主题,从中选好选准创作方向、创作主题。其次要真正走下去、扑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评价的作家柳青,放弃在北京优越的生活,来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十四年,才创作出蜚声文坛的鸿篇巨制《创业史》。现在读《创业史》,我仍为其中每一个心理细节的描写所感动,他笔下写出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三是要找准切入点、突破口,注意小切口大情怀、小故事大道理,既要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
○郝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怎么样,同时也决定着人民群众是否接受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只有群众接受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普及;只有深入人民了、倾听了人民的呼声,文艺作品才能不断地提高。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群众融合,深入群众生活,熟悉群众、了解群众,才能创作出深受大家喜欢的文艺作品。文艺创作者要做到在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知晓了这一创作必须要保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人物的真实、丰富且复杂的精神世界,才能刻画出丰满立体的、使人民群众能够感到共情与共鸣的文艺作品,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李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是深入实践。文艺工作者只有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才能表达人民心声,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们不仅有“写熟悉故事”的优良创作传统,而且不断完善我们的深入生活采风制度,为艺术工作者提供更多深入生活、深入实践的机会。二是多出精品。我们文艺工作者就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艺术作品,为人民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民族培根铸魂。三是培养人才。近年来,我们为人才积极搭建平台托举,并以剧目实践全力推动人才建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各门类艺术人才优势逐渐凸显,尤其是演员方面,各行当基本齐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队。四是多演出。为人民群众多演戏、演好戏,不仅是我们延安时期的建团宗旨,更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责任担当。
在守望与回归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如何理解文化创新创造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意义,又如何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周庆富:关于文化创新创造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意义,我就举一个例子:今年春节档影片《流浪地球2》上映后,网上有很多外国人给予好评,说这部电影超过了许多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电影。为了共同的事业,弱小的人类团结起来创造了奇迹,主人公的牺牲精神尤其令人感动。这部国产电影讲述的价值观展示了另一种可能,这与好莱坞大片中一贯宣扬的美式价值观不同,全人类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这或许会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最有力的宣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下大力气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提升我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郝戎:文艺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形式,对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适应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提升我们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首先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文艺话语体系。话语权是保障我们文化创新的前提;其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优秀的古代文艺思想。百余年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范畴和命题,比如言与意、形与神、虚与实、情与理等,正在逐渐融入现代文艺的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逐步汇聚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内在精神,也逐渐形成了体现民族意志的、具有中华特色的现实主义传统;第三,要使古代文艺思想在当代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同时对当代文艺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具体的路径就是要发展、拓展文艺创作现实主义传统的内涵。
○李梅:对于戏曲艺术而言,一部戏曲史实际也就是一部创新史,今天的创新即是明天的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就要坚持守正创新。除了守住四功五法、行当流派等戏曲本体性,还要守住戏曲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同时,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与回归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一是对时代、对各年龄段观众的关照。比如,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在充分传承、发挥碗碗腔婉转、清丽、细腻本体性的同时,引入了多种音乐和语汇,增加了唱腔张力和音乐的渲染力,让观众耳目一新。二是积极探索利用融媒体、新科技优势,包括线上线下互通,培养年轻受众,开拓新的文旅市场,有效发挥戏曲文旅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能。三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在现代科技加持下,深挖特色资源,通过戏曲演艺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等。
激活乡村的传统和生命力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您认为,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许江: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方面,日益发挥着突出作用。这次参加全国两会,我带来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推进“艺”建美丽乡村的。在社会的维度上,以艺术的方式加强乡土体系和生活世界的修复与再造,复兴一种扎根中国山水文化的自然美学和世界经验,从文创、文旅、文教、文娱四个方面,展开艺术建设美丽乡村、赋能社会发展的新实践。艺术院校应开创“艺”建美丽乡村的课程,让同学们到乡村一线去体验和修习。各地也应对这种“艺”建美丽乡村给予支持,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艺术智库,锤炼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师资队伍,构建公共美学素养培育高地,为全社会提供可推广、可再生的美丽中国方案。
○周庆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化和旅游工作不可或缺。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在对现代化危机和发展代价以及对城市一元化发展模式的反思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在尊重乡村的独特性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把乡村价值放在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共生的视野中进行重新评估,要通过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文化和旅游激活乡村的传统和生命力。我们需谨记,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广大农村的全面振兴,农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李梅: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的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具有积极作用。一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春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高质量的戏曲艺术送到广大群众的家门口。从正月初四到正月廿三,全院共有55场演出在新疆、甘肃、陕西三省区多地上演,各地演出现场人山人海的盛况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二是发挥戏曲艺术培根铸魂的积极作用。戏曲艺术原本就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经过千百年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中传递的忠孝礼义信等价值观导向也代代相传。当下,戏曲艺术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升广大农民朋友的时代精神风貌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三是积极推进戏曲艺术和乡村旅游深入融合发展。一方面,助力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创作新的戏曲剧目,打造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乡村戏曲品牌。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