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文化底色,助推乡村振兴

编辑:admin 日期:2021-03-05 08:28:13 / 人气:

谈起南京的文化,总免不了要提起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是历史留给城市的璀璨文化明珠。而我们有时却忽略了,历史和大自然也给了乡村多彩一笔。   恰如一声春雷,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让沉睡中的乡村文化苏醒了过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开始发现乡村文化的迷人之处,带着家人、朋友纷至沓来,带富了一方百姓、复兴了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积蓄能量。于是乡村不仅凝结了美丽的乡愁,还有越来越浓厚的向往和期盼。
  黄龙岘
  以茶为媒,把偏僻小村拉近大众 
  正月里黄龙岘的空气还有一丝微凉,2600多亩的茶园里茶树刚吐露一点新叶,山坡上下已经随处可见一个个移动的“点”,这都是携家带口或者跟团出行的游客。他们被乡村的特色吸引而来,也成了村庄里的一道道风景。 
  “这还不是周末呢,到了周末这里人很多,车都开不动了!”今年42岁的阮从林是江宁区江宁街道黄龙岘本地人,和家人经营着一家临街饭店。黄龙岘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就是一个见证者。 
  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这里曾经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偏僻角落。2012年,江宁交通建设集团联合江宁街道,组建黄龙岘建设开发公司,携资下乡,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十几公里长的西部旅游廊道贯通黄龙岘。黄龙岘茶文化村2013年5月试营业的时候,阮从林的家人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起了饭店。但是彼时他也在心里嘀咕:“谁会来这偏僻的山沟沟里吃饭呢?” 
  还真有人来了。这一来,就是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阮从林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小茶村迎来送往,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响。但在当地人心里,这个村庄还是“没变”——还是茶村。 
  “黄龙岘种茶的历史比较久,所以我们重点挖掘茶文化。旅游村以传统茶文化为打造主题,整体村庄建筑风格以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为主,整体风格突出‘小桥流水、春潭柳绿’的江南气息。”南京江宁美丽乡村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见习经理张勇告诉记者,黄龙岘最宝贵的是以最小的干预、最原生态的设计手法,不搞大拆大建,基本保持了村庄格局和原貌,村民也不用迁走,乡村传统的文化环境没有被破坏。 
  现场体验采茶、炒茶,甚至在本地村民的家门口,一口锅支起来,炒茶就在眼前开始了。黄龙岘茶香弥漫,重点以茶文化发展为内涵,着力打造集茶叶加工、展销、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餐、茶浴、茶产品设计等为一体的特色茶村;启动龙乡双范精品民宿集群、晏湖二期茶乡星谷项目,涵盖了餐饮、民宿、观影台、跑马场、茶叶采摘、旅游商品销售、休闲等服务功能,改变了游客“一日游”的短期旅游模式,成功留住游客,撬动了沿线乡村旅游发展。
  石塘村
  以宗祠为介,追溯小山村千年历史
  距离黄龙岘十几分钟的车程,有一处“世外‘梅’源”。 
  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绿水青山环绕着黛瓦白墙的古朴村落映入眼帘,一排排粉色的梅花带来春日的气息,宛若一幅清丽脱俗的水墨画卷。 
  记者这一行正是时候。石塘村在苏皖交界处,南临横山山脉,西接云台山山脉和马鞍山,四面环山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些许神秘。但曾经在本地村民眼中,这导致了村庄的贫困落后。“太偏僻了,外面可能都没多少人知道我们这个小村庄,村里男孩子找对象都难找。青壮年都是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也就60多位老人和孩子。”石塘村老村长王宜孝感慨道。 
  2013年,石塘作为江宁重点打造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五朵金花”之一,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进行改造。 
  “石塘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所以我们规划主题为‘还原云台山居生活原貌,再现南宋江南村落文化’。”石塘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小村庄有一座江宁区不可移动文物王氏宗祠,始建于1205年。在太平天国时期,该祠堂几乎毁于一旦,后进行了大规模修复。 
  王氏是石塘村大姓,源于宋代。王氏三槐堂的第53世萃一公,字会源。南宋嘉泰年间(约公元1201年)为建康教授,始建王氏宗祠,为本宗鼻祖。 
  村庄发展过程中,挖掘乡村丰富历史文化,保留修缮了“王氏宗祠”、距今约800年的王氏古井等历史文化古迹,不断增强了乡村文化底蕴。目前,改造后引来无数游客前来“打卡”的木栈道,正是复刻了南宋桥梁,再现了宋朝木梁桥文化。
  休闲农业让村庄焕发活力
  撬动了文化,乡村借助休闲农业重新焕发活力。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2019年阮从林干脆辞掉国企的年薪10万元的管理层工作,一心回家开饭店了。“又能照顾到老人,收入也高了。”这几年,阮从林家庭年收入达四五十万元,生活越变越好。 
  更多年轻人愿意回乡了。“从2014年开始,我就明显感觉到石塘村的年轻人开始慢慢回流。回来开饭店、民宿,卖土特产,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出去打工了。”王宜孝说道。 
  根据统计,黄龙岘景区内共有52户人家,有40多户开起了茶楼、餐厅、客栈、茶乡土特产等特色经营项目,年创收由最初的万元户均收入迅速增长到40万—50万元。黄龙岘茶文化村的建设解决了200多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带动了社区及周边近300名群众就业,间接带动周边村民2000多人参与经营,实现了“坐在家门口”的致富增收。 
  产业发展也迎来转机。黄龙岘的当地土壤条件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当地人试过种果树和其他一些作物,都失败了,只能老老实实种茶叶。”张勇介绍,企业采用生态管养的方式,绿色无公害,产出的茶叶更加鲜嫩健康。黄龙岘主打的茗茶龙针、龙毫连续获评南京市雨花茶质量评比雨花茶金奖,打响了黄龙岘茶文化的品牌。 
  “以往都是等着人家来收茶叶,不会超过400元/斤。现在都是游客主动来买,普通农户家的价格至少也涨到了龙针1500元/斤、龙毫600元/斤。”张勇说道。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塑魂”
  乡村振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是形,文化是魂。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郭双庆说道,“除了黄龙岘这样挖掘乡村自身的特色文化以外,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耕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乡贤文化都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丰富的题材和故事。” 
  尽管南京农业占比低,但南京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中心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路径。近些年,南京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十三五”期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5亿元。稻米丰收节、草莓节、梅花节、油菜花节、螃蟹节……近年来南京市乡村节庆此起彼伏,借助产业特色形成特色节庆,推广农耕文化,吸引游客,拉动消费,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化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更好地嵌入休闲农业发展中,对促进南京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休闲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以及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都有重要的作用。 
  而当休闲农业的大潮已经来临,如何在其中独树一帜?郭双庆提醒,“做强休闲农业,要找准自己乡村的特色,要把特色和优势做强,形成自己独特的名片,避免同质化,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